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刺绣(渤海靺鞨绣)是根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满族祖先的传统民间手工刺绣。2025年7月14日,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满绣丹青,烽火织心”实践团队抵达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由此开始本次社会实践,探究满绣针尖上的精神火种。
第一篇章
历史渊源与文化基因
1300年前,唐代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史称“海东盛国”,它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有较先进的手工业、北柞蚕丝业、刺绣业等社会生产门类。作为“国宝”级手工艺品,靺鞨绣曾经通过东海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在东北亚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二篇章
针法革命与柞蚕丝密码
传统靺鞨绣采用鸡爪针法,虽有稳定性优势,但存在三线叠加形成死点的技术局限。而在当代传承中,国家级满族刺绣第四代传承人孙艳玲女士进行了革命性改良:将其发展为三角针法,采用类似三角形的走线方式,形态如五角星。
而靺鞨绣的独特质感,则源于东北特产的柞蚕丝。与细腻的桑蚕丝不同,柞蚕丝质地密实、折光面积大,具有天然的光折射特性。这种材料特性与东北自然环境深度契合,可谓独属于北方的馈赠。
第三篇章
文化传承中的女性经济赋权
在牡丹江市的满绣(靺鞨绣)培训基地里,一支主要由下岗女工、农村妇女、家庭主妇组成的“娘子军”队伍从这里走出。
省级传承人蒋丽娜老师在进行科普讲解和接受队员采访时提到,“现在有很大一部分绣娘,都是孩子高考走了以后,想自己做点事业的全职妈妈。我们在传承非遗的同时也促进了妇女的再就业,她们掌握了谋生技能,也实现了经济独立,这无疑是一个双赢的办法。”
第四篇章
与现代科技共舞的数字新生
青年设计师正不断将靺鞨绣元素融入智能穿戴设备,例如自带充电宝的精美刺绣笔记本。这群非遗传承人们以“见人,见物,见生活”为座右铭,力求开发出符合全球审美的系列产品。
第五篇章
登上世界舞台的东方美学
渤海靺鞨绣的国际之旅始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7位绣娘耗费1440小时完成的《中国·雪乡》引发轰动。今天的靺鞨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使者,在全球化语境中讲述东方美学故事。
尾声:一针落,万物生
靺鞨绣的千年跋涉,昭示着非遗的永生从来不在博物馆的恒温箱里,而是在三角针劈开新程的锐气中、在柞蚕丝拥抱生活的温度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当不负青春、挺膺担当,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时代新卷的书写者,让这颗针尖上的精神火种代代相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