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团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团活动 >> 正文

文化传承青春担当②|索伦万象溯痕解密实践小队:探秘非遗

发布日期:2025-07-27    作者:     来源:     点击:

在民族文化的广袤星空中,非遗文化如熠熠星辰,索伦万象溯痕解密实践小队通过深入探寻达斡尔族的哈尼卡、猎刀与大轮车这三项非遗文化,体验其独特魅力。

7月17日下午,索伦万象溯痕解密实践小队抵达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非遗工厂,与孟丽娜老师、敖刚老师、萨成柱老师三位非遗传承人开展实践学习。

指尖上流转的童趣传承

达斡尔族的哈尼卡

哈尼卡,达斡尔语中意为“瞳孔中倒映出的小人”,象征其小巧精细在过去,游猎生活中的孩子们缺乏玩具,便就地取材,用兽皮、花草、树皮制作小玩意儿,造纸术传入后,哈尼卡便以纸为主要材质,它被大家亲切称为“东方芭比娃娃”。

曾经,哈尼卡是达斡尔族孩子童年的亲密伙伴,孩子们用它模拟生活场景。如今,它已转变为民族文化的独特符号。在与孟丽娜老师的交流中,我们得知哈尼卡艺术以家庭传承为主,在代代相传中也映射出这个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与愿景。

然而,哈尼卡艺术仍然面临着严峻的传承与发扬困境。需要青年人群积极学习。即便如此,仍有一如孟丽娜老师一般的坚守者,他们在多平台,展示哈尼卡的制作过程,让更多人了解达斡尔文化。

山水相依间的坚韧守护

达斡尔族猎刀

达斡尔族的猎刀,是他们狩猎、自卫与生活的得力助手。在利刃出鞘时,闪烁着寒光,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一把优质的猎刀,凝聚着匠人的无数心血。传统的淬火工艺、复杂的打磨技法,都是猎刀制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采访敖刚老师后我们得知猎刀的制作十分考究,刀柄采用黑桦木制作,天然的花纹,更增添了几分精美。

如今,时代变迁,达斡尔猎刀的制作与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我们相信非遗文化会如同一颗种子,在传承者爱的浇灌下成为新时代的参天巨木。

车轮滚滚间的千年传承

达斡尔族大轮车

    大轮车的诞生,与达斡尔族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旧时,他们生活在多山多水的区域,冬季积雪深厚,夏季泥泞难行,高大的车轮能轻松碾过坑洼、积雪与杂草,成为迁徙、运输、狩猎的“得力伙伴”。

制作大轮车是门硬功夫。车架多选用坚韧的柞木、桦木,车轮由数十根辐条拼接而成,轮缘包裹铁圈。我们走访了萨成柱老师,目睹了大轮车制作,真正理解了“硬功夫”。

童年的欢乐与温情,生活的果敢与坚毅。它们不仅是达斡尔族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生动体现。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文化,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沉默的标本,而是带着先人的体温、在时光里呼吸的活态基因——它让过去有迹可循,让未来有根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