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清晨,松花江畔的汽笛声划破薄雾,文法学院“边城灵韵”萝北文化实践调研团从哈尔滨启程,奔赴470公里外的鹤岗市萝北县,开启一场“生态文明+文化交流+思政引领”的沉浸式社会实践。
界江之畔的双向奔赴:中俄文化节的青春注脚
鹤岗市第八届中俄界江文化旅游节现场,调研团与中俄两国艺术家、游客们以江为媒,以艺会友。在盛夏的绚烂光影中,奏响中俄人文交流的动人乐章。开幕式上,中俄艺术家联袂献艺,民歌与交响乐共鸣回响,生动诠释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交融盛景。
夜幕降临,数百架无人机凌空绘就中俄友谊图腾,科技之光与艺术灵感碰撞,跨越语言藩篱,点亮两国人民心灵相通的璀璨星空。这场跨越国界的文化对话,不仅展现了中俄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以创新形式续写了“民心相通”的时代注脚,为两国友好合作注入持久活力。
行走的思政课:感悟生态与文化的力量
以绿为笔,绘就生态画卷。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周汉杰老师就地取材,以实践为讲台、以山水为课本,在宁波“龙江畔东海风”展与中俄书法绘画、油画展的展厅里开展了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团队成员与周老师共同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内涵,周老师以鲜活的案例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理念。
以文铸魂,传承文化根脉。周汉杰老师引导青年学子走进历史与人文的深处,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到文化交流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性,深刻解读“文化兴则民族兴”的时代命题。课堂延伸至书画展厅、界江之畔,让思政教育“活”起来。这堂行走的思政课不仅是一次思想的启迪,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文化自信的种子深深扎根于青年心中。
黑龙江流域博物馆:文化的时光穿梭记录者
黑龙江流域博物馆,作为集中展示黑龙江流域自然与人文的综合性场馆,博物馆通过丰富的生态标本、历史文物和图文展板,系统呈现了这片黑土地上的生命奇迹与文化传承。
在生态展区,同学们从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等主题展陈中,深刻理解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在人文展区,多民族生产生活器具、中俄边境文化交流史料等展品,则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这片流域既是生态屏障,也是文明走廊,守护好这里的绿水青山,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文化根脉。
站在历史和自然的交汇点,我们更懂得了新时代青年肩负的双重使命——既要做生态文明的建设者,也要做文化自信的践行者。这场浸润式的博物馆研学,让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种子,深深扎根在每位学子的心中。
生态文明从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文化交流绝非舞台上的程式化表演,思政引领更不只是教室里的单向独白 —— 它们都是此刻正生动上演、属于这个夏天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