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苏城传薪”实践小队在指导教师庞文的带领下,走进张林老师的工作室,围绕“烽火记忆,青春同行”主题,开展以“听口述党史”为核心的访谈实践活动。这间四十余平方米的空间里,抗战时期的炮弹壳、磨损的军服、泛黄的入党申请书等红色文物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峥嵘岁月,为这场特殊的“党史课”奠定了厚重基调。
一 收藏之路:十八载坚守的赤子情怀
从12岁在地里挖出第一枚新四军子弹壳开始,张林与红色收藏结下不解之缘。十八年来,他将大部分收入投入其中,为追寻第一手抗战史料8次远赴日本,在旧书店、旧书摊间奔波。2017年,张林偶然在日本发现了一册1942年出版的史料,该史料详细记述了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壮烈牺牲的经过,于是他自掏腰包买下并将其辗转捐赠给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截至目前,他已向多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无偿捐献3200多件文物,用行动践行着“红色文物是全民族集体记忆”的信念。
二 祖辈荣光:烽火岁月里的老兵担当
话题转向祖辈,张林的讲述更添深情。他的爷爷张荣华是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新四军老兵,从新四军三支队到解放军25军新一团,在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诸多战役中冲锋陷阵,屡立战功,留下二等甲级伤残印记。“爷爷总说,打仗前要先挖坑,那不是战壕,是为牺牲做的准备。”队员们仿佛看到老兵腰间别着“光荣弹”,坚守“不做俘虏”的誓言。1952年复员后,张荣华拒绝国家安置,一句“不识字,不给国家添麻烦”,便回乡当起大队通信员,二十多年风雨无阻投递信件,用平凡诠释“南征北战是英雄,回乡耕耘做黄牛”的初心。
三 传承践行:红色基因的当代延续
“爷爷的故事教会我,红色传承从不是空洞的口号。”受祖辈影响,张林开着私家车打造“红色流动党校”,奔走于乡村、学校,举办350多场红色展览;近九年宣讲雷锋精神470多场,带动150多位志愿者投身公益,为老人送暖、为学子助学。“有能力就飞,没能力就走,绝不能踹一脚”,爷爷的口头禅成了他传承红色基因的行动指南。
四 青春感悟:烽火记忆里的前行力量
访谈过程中,队员们围绕文物背后的历史细节、红色精神的当代传承等问题踊跃提问,张林强调:“让青年读懂红色历史,就要让史料‘活’起来,像讲自家故事一样讲党史,让信仰可触可感。”
夕阳斜照,文物在光影中更显厚重。队员们表示,这场“口述党史”让他们触摸到烽火岁月的温度——那是张荣华等老兵的英勇,是张林的坚守,更是红色基因的跨时空接力。作为新时代青年,唯有深植这份记忆,方能续写“烽火记忆,青春同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