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红色薪火实践小队的七名青年,把课堂搬进关东人家养老院——他们把党史学习教育揉进艾草的清香、漆扇的纹理、歌声的回响,只为让银发党员再一次“被看见”。
一 香囊:一把草药把誓言缝进针脚
多功能厅里,十二味药材依次排开,像一条微缩的“长征路”。艾叶、藿香、薄荷……老党员指尖轻捻,回忆当年缺医少药的岁月;志愿者穿针引线,把“初心如磐”四字贴到每一只香囊。半小时,65只香囊在掌心诞生,药香与党旗的红相互浸染——原来誓言也可以有温度、有味道。
图为香囊所需中草药
图为队员成员协助香囊制作
二 漆扇:一抹中国红让“江山”落在扇面
宣纸扇铺开,矿物颜料晕开“中国红”。81岁的老党员提笔如风,行草写下“薪火相传”,金粉一闪,像是把一生的光热都托付给这一笔。扇子递到志愿者手里的那一刻,时间被折叠:扇骨是历史,扇面是未来。
图为队员成员讲解漆扇制作过程
三 歌声:一句“不忘初心”唱得白发与青春同框
83岁的老党员弹奏钢琴,唱自己写的歌;青年合唱《不忘初心》,声音撞在高高的屋顶,又落回每一道皱纹里。老海员讲起惊涛骇浪,像把太平洋搬进大厅;老党员说起入党那天,仿佛把1949年的阳光重新铺在地板上。歌声、涛声、心跳声,同频共振。
图为老人演唱原创歌曲
四 俯身即使命行动筑传承
通过半日陪伴,志愿者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敬老服务融合,体悟“红色基因代代传”的现实分量。老党员以亲身经历印证初心,以歌声传递信仰,使青年在递药囊、执画笔、合唱、聆听的每个动作中完成精神接力。实践队认识到,践行使命不在口号,而在俯身倾听、以专业所长回应需求,让银龄党员在有温度的互动中感受“被看见、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