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北的林海松风遇见川西的羌山云海,当青春的脚步踏上北川的土地,一场关于非遗传承与振兴的故事就此展开。7月29日至8月1日,东北林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羌韵星火・北川振兴实践团走进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在指尖与丝线的缠绕中、在茶香与山风的交融里、在草木与匠心的碰撞间,触摸千年非遗的温度,探寻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密码。
图为北川部分风景(李睿供图)
一针一线,绣出百年羌魂
初见羌绣,是在北川新县城的云珍羌绣生活体验馆里。走进体验馆,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羌绣作品,杨柳柳老师热情地带领团队成员开启了羌绣体验之旅。看似简单的针绣,在初次尝试时却总显得笨拙。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羌绣(吴牧野供图)
慢慢地,成员们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完成一件属于自己的小马羌绣挂饰。这不是简单的流水线产品,而是带着情感和文化记忆的“活态传承”。羌绣的传承从来不是“复制过去”,而是让它在当代找到新的生长土壤。
一芽一叶,泡出山水清欢
“晨露未晞时,茶芽带露香。” 在北川苔子茶文化展示中心,实践团成员跟着蒋然然老师了解苔子茶的种类、文化历史和完整的采茶流程。蒋老师说:“传承苔子茶不仅需要茶品,更需要优秀的人品。”每一代非遗文化传承人都是师傅深思熟虑后的选择,团队成员也应该为乡村振兴贡献微薄之力。
为了更好地体验苔子茶文化,团队又来到盖头山羌茶部落,亲自体验苔子茶诞生的流程。戴上草帽,背着竹篓,成员们走进茶林,跟着采茶师傅穿梭在茶垄间。看似简单的采茶过程体验起来却不太轻松,大家不一会儿就汗湿衣衫,看着竹篓里渐渐堆积的嫩芽,仿佛看到一罐罐茶叶背后的辛劳。采茶结束后,大家跟着采茶师傅学习传统炒茶技。
图为实践团正在体验采茶过程(申振华供图)
图为实践团正在听蒋老师讲解北川苔子茶工艺(吴牧野供图)
一草一木,编出自然诗意
在北川羌族草编研学体验中心,非遗传承人江福容老师向团队成员展示着羌族草编技艺。成员们学着江老师的样子编织,看似普通的棕榈叶在手中却总是不听使唤。江老师耐心地指导大家调整力度,感受材料的韧性而不是生硬地掰折。在江老师手把手地教学后,大家又独立尝试,在动手和交流中,一只只歪歪扭扭却不失形色的蚂蚱诞生了。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草编(吴牧野供图)
一漆一木,涂绘岁月流光
走进水磨漆艺传习坊,一股独特的漆香扑面而来。团队成员在这里见到了传承人朱红志老师,“水磨漆艺讲究‘三磨六涂’,每一次上漆都要等前一层完全干透,再用细砂纸打磨,这样反复六次,漆面才能像镜面一样光滑。” 朱老师指着架子上的成品,漆器表面的纹样在光线下变幻着光泽,仿佛藏着流动的星河。
图为朱红志老师指导实践团绘画技巧(吴牧野供图)
成员们尝试了最关键的漆绘工序,但考虑到漆的危害,朱老师建议大家用水彩进行尝试。在朱老师的示范后,大家纷纷拿起画笔,在书签上勾勒着山川草木,颜料的把握、下笔的力度,稍有不慎就会破坏整体效果。
图为实践团成员绘制作品(李睿供图)
星火相聚,让非遗焕发新生
从东北林海到羌山秘境,这场跨越千里的实践之旅,让团队成员们深刻理解“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那些指尖的温度、草木的清香、漆色的光泽,不仅是北川的记忆,更成为“羌韵星火”照亮未来的光芒——因为他们相信,当青春与非遗相遇,当传承与创新同行,古老的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图为实践团与水墨漆艺非遗传承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