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歌踏韵赴沂蒙,星火燃情照沂蒙。8月21日,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齐鲁星火·红韵青歌实践小分队来到了这片承载着厚重红色记忆的沂蒙大地。感受从沂蒙红嫂救助伤员,到沂蒙六姐妹成为支前模范的故事,领略“青山埋忠骨,热血筑英魂”的坚定信仰。
01 展厅寻迹,史物叙情
踏入沂蒙革命纪念馆,展馆大厅象征沂蒙精神的巨大雕塑映入眼帘,战士们冲锋陷阵、挥舞旗帜,每一道纹路都在低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的赤诚,刻画着沂蒙精神“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内涵,蕴藏着战火中沂蒙儿女与人民军队的呐喊与坚守。
(全体成员在沂蒙革命纪念馆厅前的合影)
进入展区,成员们仿佛踏进了那段艰苦却永不言弃的漫长岁月。在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地区始终坚持“党群联动”的理念,带领群众进行了马鞍山战斗、对崮峪战役、大山战斗等多个模范战役,为山东抗战打开了新局面。而在解放战争中,沂蒙解放区地方武装和民兵积极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打阻击、埋地雷、炸桥梁。人民群众对党、对子弟兵的无限热爱,将沂蒙精神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新中国成立后,沂蒙儿女更在精神指引下,绘就“千库万塘锁蛟龙、山川沟壑粮菜丰”的繁荣图景。
(队员们在临沂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
02 入馆探史,问卷寻声
下午,队员们来到临沂市博物馆,进一步探寻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在沂蒙红色展区,一组定格着 “沂蒙六姐妹” 身影的老照片格外醒目:画面中她们挽着裤脚、额挂汗珠,正不分昼夜地穿梭在灶台与前线之间——鏊子上翻滚的煎饼冒着热气,竹筐里装满的弹药沉甸甸压弯了肩头。这些生动的场景瞬间将队员们拉回 1947 年那场炮火连天的战斗,仿佛能听见她们急促的脚步声与远处的枪炮声交织成歌。“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她们默默为革命做贡献,用最质朴的人性和最伟大的母爱,让沂蒙精神在烽火岁月中铸就了不朽的丰碑。
(队员们共同参观学习)
在实地参观的基础上,队员们针对游客、工作人员对沂蒙精神的认知深度与普及程度,开展系统性的问卷调查与调研工作。
队员们在调研过程中还偶遇一位现役军人,交流间,他眼中闪烁的热忱与谈及沂蒙精神时的郑重神情,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那份刻在军人骨血里的革命历史情怀。同时,队员们也注意到,在参观过程中,他以亲身经历为脉络,向孩子介绍着展馆中一个个历史物件背后的烽火故事,让红色基因的传承在代际对话中自然流淌。
(队员们正在进行调研)
03 时代新篇,精神赓续
在参观沂蒙革命纪念馆和临沂市博物馆后,队员们对沂蒙精神有了初步的了解。团队成员俞李依表示,红嫂们用柔弱身躯为革命事业撑起一片天,她们无私奉献、爱党爱军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我深刻认识到,沂蒙精神绝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无数先辈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精神丰碑,是我们前行道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未来,团队成员也会继续前行,在多元的实践形式中把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走深走实,让源远流长的红色基因拥有当代注脚,让生生不息的红色血脉从历史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