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指尖触碰到带着森林气息的桦树皮,当古老纹样在队员们的笔记本上被细细描摹,一场关于桦树皮画的文化溯源之旅,在鄂伦春族聚居地正式开启。8月11日,桦韵寻踪队拨开时光尘埃,探寻这门非遗技艺的“前世今生”,让沉睡的民族记忆在青春视角下重新鲜活。
实实践团队首站来到了鄂伦春自治旗,这里是桦树皮画的发源地之一。通过与当地老人交流、查阅文史资料,队员们了解到桦树皮画在鄂伦春族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它最初是鄂伦春人记录生活、传承文化的方式,题材涵盖狩猎场景、神话传说、自然景观等,每一幅画都是民族记忆的鲜活载体。
在传统制作工艺上,鄂伦春族的长辈们为队员们展示了从采集桦树皮到制作完成的全过程。采集桦树皮需遵循自然规律,在特定季节选取合适的树木,确保不破坏生态平衡。经过浸泡、晾晒、裁剪、雕刻、拼接等多道工序,一块普通的桦树皮才逐渐蜕变为精美的画作。这些传统技艺饱含着鄂伦春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智慧,也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桦树皮画的文化内涵。
为打破桦树皮画文创发展的现有局限,团队专程前往各文化博物馆开展调研,从成熟博物馆的非遗文创运营模式中寻找灵感。在博物馆的非遗文创展区,队员们重点观察了其他非遗项目(如赫哲族鱼皮画、满族刺绣)的开发路径,总结出可借鉴的方向。
此次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他们表示,将继续关注桦树皮画文创的发展,未来会通过更多的实践和努力,让这一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