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深刻领悟这一伟大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薪火,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齐鲁星火·红韵青歌实践小分队于2025年8月21日走进山东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追寻红色足迹,聆听这片齐鲁大地上深沉而炽热的历史回响。
步入陵园,松柏苍翠、庄严肃穆。松柏交错下,毛主席亲笔题写的“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大字首先映入眼帘,塔身镌刻着沂蒙地区的革命历程与多位领导人的题词。队员们肃立塔前,静默瞻仰,缓缓绕行,细读碑文,在文字间触摸那段峥嵘岁月。
接着,队员们瞻仰了烈士陵园中罗炳辉烈士墓、国际主义新闻战士汉斯·希伯墓、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等地,轻轻拭去墓碑上的微尘,也擦亮了心底那份炽热的初心。继续向陵园深处走去,草坪上曾经的战机与坦克静卧着,革命烈士纪念堂中“人民革命的烈士永垂不朽”大字庄严夺目,墙壁之上,一行行烈士的姓名熠熠生辉。他们以生命书写历史,以热血铸就丰碑,令每一位队员肃然起敬。
走出陵园,邓小平同志“光照千秋”的题词久久回荡在队员们心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这方静谧安详之地,英雄长眠,而历史从未遗忘。革命烈士公墓里长眠着许多有名或无名的烈士,纪念堂内篆刻着的62576个在沂蒙山区牺牲的烈士英名,承载着后人无尽的哀思与崇高的敬意,也无声地提醒着我们:幸福来之不易,记忆应当永存。
团队成员吴桐表示,站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仰望庄严的纪念塔,6万余名烈士的英名镌刻于此。沂蒙人民以“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赤诚,铸就了“党群同心、水乳交融”的精神;诠释了“军民情深、生死与共”的誓言;践行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信仰。硝烟散尽,青山长存,吾辈当铭记这份以生命换来的安宁,让沂蒙星火永续薪传。
蒙山高,沂水长,沂蒙精神代代传。走进烈士陵园,我们聆听历史的回响;走出这里,我们更应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传承红色基因,继续谱写民族复兴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