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至7月20日,2025年中国自然资源科学大会在哈尔滨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来自中国自然资源学会、黑龙江省科协等相关领导同志,全国环境资源学界专家学者与实务工作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研究生共一千三百余人参会。
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王宏巍教授、荆珍副教授、王青松副教授、张昕老师、张馨元老师和在读硕士研究生等二十余名师生受邀参加了此次学术分会场。
本次分会场主题为“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自然资源法体系发展与创新”,分会场主席为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法学专委会主任、重庆大学教授胡德胜教授,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院长朱文玉致辞。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围绕中国自然资源法的体系化与实践等方面展开讨论。
王宏巍教授以“法典化视阈下对绿色低碳发展编的立法思考”为题做专题报告,她针对目前生态环境法典的绿色低碳发展编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强调绿色低碳发展编中的法律规范应当具有体系性和完整性,为生态环境法典化的问题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荆珍副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自然保护地法治建设研究”为题做专题报告,提出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地法治建设仍面临显著困境,如缺乏基础性统领法律、综合执法效能受限、公众参与机制受阻。强调需要系统革新法律制度体系,全面优化综合行政执法,以及切实保障公众参与的法治保障。
张馨元老师以“双碳目标下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的实践困惑与制度突破”为题做专题报告,针对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实践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展开探讨,从辨析相关法律概念出发,提出双碳目标下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的法律概念,最终提出健全双碳下矿区修复的立法体系为突破核心,保障双碳下矿区修复制度的系统性为突破内容,完善双碳下矿区修复的保障机制为突破关键,助力双碳目标的达成。
张昕老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气候治理的应用场景与法律规制革新”为题做专题报告,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使传统的气候治理逐渐向新型气候智理转型,在此过程中会形成内部技术风险与衍生碳排放风险,尝试构建包容性法律治理框架来缓解算法偏见,既要释放气候治理大模型的赋能空间,还应搭建技术方案与规则的协同场景,形成技术融贯型气候法律规制框架。
研究生贾淦同学以“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为题做专题报告,提出应对气候变化不仅需要科学技术层面的支持,更需要将立法手段作为应对气候危机的关键举措,针对公民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中的参与积极性不足、参与实效不明显问题,提出健全公民参与的相关制度,扩大公民参与途径和加强基层联系点建设的创新路径。
研究生吕月伟同学以“科技赋能黑土地中数字法治化保护”为题做专题报告,她聚焦科技与法治协同保护黑土地这一核心,探讨其对东北乡村振兴的作用。探讨科技治理的法律规则体系不完整、科技证据的司法认定标准缺位等问题,提出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法治建设的深度融合,构建多元共治的协同治理格局,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前瞻性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王青松副教授对分会场的报告进行点评,认为这几篇报告以法典为主题串联成一个主线,推动自然资源法的法律论证。提出张馨元老师能够捕捉到矿区修复中的现实困境,与《矿产资源法》新增设的章节形成积极回应。张昕老师的报告逻辑严谨,对人工智能赋能气候治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是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法律规制框架。贾淦同学对基层联系点的强调,是非常具象且可以落地的法律制度。吕月伟同学的报告非常结合黑龙江省黑土地的情况,建议还可以从跨区域的黑土地保护方面进行思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自然资源法是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领域的重要方面,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安全,更关系到人类的安全,当自然资源在法治轨道上实现永续利用,不仅能筑牢生态安全的屏障,更能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最终守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作为自然资源学科领域一年一度的学术盛会,为广大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参与此次年会分会场,环境法学科师生深刻感受到了自然资源法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不仅极大地拓展了文法学院环境法学科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同时提升了文法学院环境法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学院将继续支持和鼓励师生参与此类学术活动,促进学科的持续发展和学术水平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