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散尽,精神永恒。7月18日至21日,文法学院“寻文探迹”红色萝北实践团深入黑龙江省萝北县兴东村,以“重走抗联交通线,淬炼青春信仰力”为主线,开展了一场沉浸式红色研学。
图 1 团队合影
一 触摸交通站的热血脉搏
三间不足40平方米的土屋,是当年东北抗联第六军兴东交通站的心脏。木桌瓷碗静立原处,东墙悬挂着朝鲜族李敏同志题写的“兴东抗联交通站遗址”木牌。下方陈列的联络石、苏军水缸、放大镜,连同孙山、荆成玉、崔炳贤三位交通员的黑白照片,无声讲述着1939年的惊心动魄——近千次生死情报传递,数十位领导人由此渡江赴苏。队员们手持清单,对实物逐一编号、拍照、登记,在严谨中夯实口述史的第一手底账。指尖轻触斑驳桌案,仿佛触摸到交通员们滚烫的忠诚。
图 2 崔玉佩和荆成玉同志的简介资料
二 丈量交通线的生死距离
走出土屋三百米,林深之处藏枪洞赫然显现。再行五分钟,松木渡船仍静静系于黑龙江畔。队员们沿着先辈足迹缓行,手掌抚过洞壁的深凿痕迹与船板上触目的弹孔,笔记本上“旧址—藏枪洞—渡江口”的动线图逐渐清晰,暗号节点被郑重标注。
图 3 藏枪洞
三 抢救口述史的鲜活细节
在简陋窝棚中,团县委郝书记的讲述点燃了历史深处的星火。“凌晨3点敲船帮三下”的接应暗号,“玉米叶卷密信借炊烟报平安”的智慧传递……这些尘封的细节被队员们完整录音、逐字整理,为交通站口述史续写动魄新篇。
图 4 郝书记为队员们讲述抗联故事
四 照见信仰的奔流不息
马克思主义学院周汉杰老师将思政课堂搬进白桦林掩映的黑龙江堤。在江边信号石旁,他引导同学们触摸“时代的印记”,随即指向对岸袅袅炊烟的村庄:“八十年前,抗联战士用这江水送走密信;今天,我们用它浇灌万顷稻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红色根脉更是发展的永恒底气。”
图 5 周老师为队员们授课
当青春遇见红色热土,历史便有了接续的脉搏。新时代青年当如当年的交通员,将如磐信仰深“藏”于日常奋斗,以笃行之桨将时代使命“划”向壮阔未来。用专业知识为革命老故事解锁崭新表达,每一次出发都是贯通历史与明天的青春航线——在绿水青山间守护不朽的红色根脉,让信仰之光照亮前行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