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烽火记忆青春同行㉘ | 皖中赤心寻红实践小队:雄师百万曾慷,丰碑岿然如诉

发布日期:2025-08-23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5年8月3日上午,为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皖中赤心寻红实践小队来到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开启了一场追寻渡江战役历史、感悟革命先辈精神的红色之旅。

(渡江战役纪念雕像)

一、巨舰巍巍立湖滨,丰碑高耸映初心

渡江战役纪念馆坐落于巢湖之滨,宛如一艘巨舰巍然矗立。小队成员们怀着崇敬之情,走近这座庄严的建筑。纪念馆区由南向北依次为胜利塔、胜利广场、总前委群雕和纪念馆主馆等。99米高的胜利塔,如巨型战舰的桅杆,从空中俯瞰呈五角星形状,象征着“八一”军队的胜利。

队员们沿着广场前行,来到总前委群雕前。群雕以全铜铸造,栩栩如生地展现了谭震林、陈毅、刘伯承、邓小平和粟裕五位总前委成员的形象。队员们在此驻足凝视,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先辈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豪迈气概,心中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小队成员在“五前委”雕像前合影)

二、馆内史迹展征程,岁月留痕忆英魂

随后,队员们步入纪念馆主馆。推开厚重的馆门,仿佛瞬间穿越回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馆内陈列以“百万雄师过大江”为主题,以渡江战役的时间节点为清晰脉络,从战前的暗流涌动到战中的惊心动魄,再到战后的胜利荣光,层层递进。通过千余件珍贵文物、数百幅历史图片、多段纪实视频以及精心搭建的场景再现,将400万军民奋勇向前的壮阔场景全方位铺展在眼前——墙上的作战地图标注着密密麻麻的进军路线,泛黄的电报手稿记录着紧急的作战指令,复原的战壕场景里,“冲啊”的呐喊仿佛仍在耳边回荡。

(渡江战役纪念馆内藏品)

馆内收藏的2000余件各类革命文物中,956件展品在展柜中静静陈列,其中不少一级文物更是承载着不可替代的历史重量。那本渡江战役日记本,纸页已因岁月变得脆薄,字迹却依旧清晰,字里行间记录着战士们战前的紧张、战中的勇猛,还有对胜利的期盼与对家人的牵挂;渡江船工光荣证上,暗红的印章虽已褪色,却见证着无数百姓摇起木船、冒着炮火支援前线的赤诚,证上“支前模范”的字样,是军民同心的生动注脚。此外,锈迹斑斑的步枪、带着弹孔的钢盔、渡江时使用的木桨、战士们穿过的补丁军装……每一件文物都带着战火的温度,无声诉说着当年的烽火岁月。

在展厅的一角,300多位渡江战役亲历者的口述历史通过视频、音频等形式呈现。老兵颤抖着讲述突破江防时的惨烈,船工后代回忆父辈“舍家支前”的决绝……这些带着个人温度的鲜活记忆,让宏大的历史叙事变得具体可感,也让队员们更真切地触摸到那段历史背后的血与泪、情与义。

沿着蜿蜒的展线,队员们依次走进“战前形势”“作战准备”“突破江防”“解放南京”“战役胜利”等展厅。在“作战准备”展区,看到战士们用的草鞋、缝补的军服,能想象出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厉兵秣马的模样;在“突破江防”展区,通过声光电结合的场景,仿佛能看到战船冲破炮火、勇士们纵身跃入江水的震撼画面。每一件展品、每一个场景,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不畏枪林弹雨、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也体会到人民群众“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踊跃支前的情怀,那份军民同心、生死与共的鱼水情深,在展馆的每一处细节中静静流淌。

(渡江战役纪念馆内雕像)

三、红色精神永传承,青年担当展风采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渡江战役纪念馆,队员们深切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这里的每一处陈列、每一个故事,都是对革命先烈的深情缅怀,也是对后人的生动教育。

参观结束后,队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参观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次精神的升华。渡江战役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和学生前来参观学习。它不仅是纪念渡江战役胜利的重要场所,更是传承红色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的精神殿堂。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皖中赤心寻红小队的队员们深知,渡江战役纪念馆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它记录着革命先烈的牺牲与奉献,也见证着人民群众与军队的鱼水情深。此次参观,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队员们表示,将把在纪念馆里感受到的红色精神带回校园,传递给更多同学,用实际行动诠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篇章。

(渡江战役纪念馆结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