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走出临沂大学,站在临沂街头,齐鲁星火·红韵青歌实践小分队为期四天的临沂之行即将画上句号。在这四天中,队员们进展馆、下乡村、看城市,真切触摸到沂蒙大地深植的红色记忆,也亲眼看到了这片土地如今的兴旺与繁荣。
峥嵘往事
2025年8月24日,队员们走进位于临沂大学的红色影院。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大家了解了这片土地上的厚重历史。展馆以大量篇幅呈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在沂蒙地区的奋斗历程。讲解员不无自豪地告诉我们,抗大一分校是临沂大学的红色根脉,更是这片热土上青年人学习与传承的精神旗帜。馆内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生动再现烽火年代革命先辈学习与生活的画面。它们不仅道出往昔的艰难,更传递出那股高昂的革命热情与乐观不屈的精神力量。
几天以来,队员们先后走访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沂蒙革命纪念馆、临沂市博物馆、沂蒙精神厉家寨纪念馆、抗大纪念馆、大众日报时光记忆馆等地。通过查阅资料、实地参观与访谈学习,大家对沂蒙精神有了更深刻地理解。作为中国四大革命根据地之一,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曾写下大青山突围、孟良崮战役、渊子崖保卫战等血火交织的英雄史诗;涌现出沂蒙六姐妹、沂蒙红嫂、沂蒙母亲等一大批模范人物;流传着“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等感人至深的故事。
纪念馆之外
然而,革命精神不应该仅仅尘封在各个纪念馆的旧物里,重走烽火路,不仅是为了重温这片土地曾经的血与火,更是为了让人们知史明理,传承流淌于岁月中的精神血脉,创造新的辉煌。今天的临沂老区不老,风华正茂。我们既看到秉承“愚公移山”精神、整山治水建设家园的厉家寨光辉历史,也看到依托经济开发区建设、打造“中国樱桃第一乡”、守护绿色生态、推进创新发展的新乡村厉家寨;既有一丝不苟、庄严肃穆的纪念馆,也有如琅琊古城这样将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沉浸体验拉动经济,同时向年轻一代生动传递红色记忆的文旅新模式。
“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从战火中走来的红色临沂,既有峥嵘岁月的厚重,更有今日欣欣向荣的朝气——宽阔街道车水马龙,立交桥勾勒出现代化的脉络;物流园区秩序井然,货通天下,物流总额突破“万亿”;展馆与景区建设日臻完善,影剧热播带动红嫂家乡旅游升温;高楼临河而立,俯瞰愈发清澈的沂河,人们在岸边散步、赏景、健身、慢跑,绿色生活正成为日常。
走在当下
如今,在实践队员眼中,沂蒙精神依然生机盎然,盘旋于这座城市的上空。街道的名称,是一座城市岁月的注脚:“沂州路”“琅琊王路”“银雀山路”流淌着千年古韵;“解放路”“红旗路”“八一路”铭刻着革命岁月;“通达路”“工业大道”则抒写出现代城市的开阔气象。大街小巷的宣传语,更将沂蒙精神无声浸润进每个新临沂人的血脉之中。
风从海上来,波向沂河生。队员们欣喜地看到:诞生于革命年代的沂蒙精神,在新时代依然熠熠生辉。它与其他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一样,如涓涓细流,滋养一座城,润泽一方人,更丰盈着当代青年的心灵。
生逢盛世,昔日的烽火之路正铺向光明未来。这不仅是时代的馈赠,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青年应接过历史的火炬,以信念为舟、以奋斗为桨,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勇毅前行。沂蒙精神呼唤的不仅是铭记,更是行动;不仅是敬仰,更是继承。愿每一个青春之我,皆能以热血书写担当,以实干贡献家国,真正把“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基因,融入血脉、化作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