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烽火记忆青春同行㊲|齐鲁星火·红韵青歌实践小分队:探秘抗大烽火往事,寻找岁月红色记忆

发布日期:2025-08-29    作者:     来源:     点击: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琅琊古城,这座镌刻着千年琅琊文化基因的文旅坐标,更承载着一段烽火淬炼的红色记忆。8月23日,东北林业大学齐鲁星火·红韵青歌实践小分队踏上这座古城,在沉浸式体验中追寻千年前抗大精神的历史回响。

(成员们在琅琊古城前合影)

步入古城,队员们首先参与了抗大战歌沉浸式体验项目。当踏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浴血奋战的战壕,耳畔骤然响起战士们写给妻子的绝笔信,那句“请勿挂念,我会在抗战结束后归来”的轻声呢喃,如穿越时空的惊雷,瞬间将众人拉回那个山河破碎、烽火连天的岁月。在幽暗的战壕中,大青山战役的壮阔画卷徐徐铺展: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一往无前的冲锋身影、指挥员在后勤指挥部沉着冷静的调度部署、沂蒙群众宁死不屈誓要抗战到底的坚毅面庞,一幕幕场景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艰苦抗战中的家国豪情。走出战壕,尾声处墙上悬挂的战士们照片静静凝视着来人,此刻,队员们从沉浸式体验的震撼中真正走进历史深处,触摸到先辈们在绝境中坚守如初的家国信仰。

(成员们体验抗大战歌沉浸式项目)

怀着崇敬之心,队员们随后走进抗大纪念馆。馆内以实景还原的方式再现了抗战时期的峥嵘岁月,队员们循着抗大一分校的学习轨迹,亲身体验了石磨加工粮食的生产场景,细致观摩了学员们在简陋校园中钻研枪支构造的教学场景。在 “边学习边战斗” 的真实环境中,学员们在艰苦条件下求知若渴的身影愈发清晰,“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抗战力量” 的口号不再是泛黄的文字,而成为回荡在岁月长河中的铿锵誓言。

(成员们参观抗大纪念馆)

红色足迹继续延伸,队员们来到大众日报时光记忆馆,聆听这份红色报纸从 1939 年创刊至今的风雨历程。抗战时期,《大众日报》如同一盏明灯,紧随时事脉搏发表社论,大力宣传厉家寨 “愚公移山” 等先进事迹,号召全省军民奋勇向前,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支柱。尽管报社在战火中遭受敌人 “扫荡”“清剿” 数十次,但沂蒙人民用血肉之躯构筑起保护屏障,始终守护着报社员工与物资安全,直至新中国成立时,这份报纸已坚持出版 2330 期。时光流转,新中国成立后,《大众日报》依然笔耕不辍,以文字为犁记录共和国的丰功伟绩,成为见证祖国发展的“大事日记本”,续写着与时代同行的红色篇章。

(成员们参观大众日报时光记忆馆)

团队成员阿不拉西克儿·买买提表示,走进抗大纪念馆,馆内陈列的泛黄课本、还原的简陋的教室,直观展现着当年办学的艰苦环境。看着这些实物,我真切体会到,抗大精神不只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依然坚持学习、坚持战斗,始终把家国大义放在首位的实干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一直传承下去。

琅琊古城的青砖黛瓦间,千年文化底蕴与红色精神血脉交融,让“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有了历史的厚度,让“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有了具象的温度,让“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有了传承的力度。此次实践之行,队员们不仅是红色故事的聆听者,更成为了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正如古语所云:“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当青春力量遇见红色信仰,当当代青年触摸历史温度,这段在琅琊古城收获的感动与思考,终将化作照亮前路的星火,让抗大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红韵青歌”的崭新篇章。